1986年12月30日,《人民日报》在第一版发布了黄克诚大将的讣告:“中华人民共和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、军事家黄克诚大将因病在北京去世配资正规炒股配资门户,享年84岁”。几天后,黄克诚的追悼会在肃穆的气氛中举行,前来悼念的人们中包括国家领导、军队将领、机关干部、被他平反的退休人员,甚至还有在校大学生等。
在黄克诚的遗体前,黄的遗孀唐棣华同志手持中央为丈夫拟定的悼词。当她看到悼词中党和国家对黄克诚一生贡献的赞扬时,感动得泪水湿润了稿纸。然而,读到悼词的后半部分时,唐棣华突然对工作人员说:“他一生没为自己争过什么,我们还是尊重他吧!”说完,她拿起笔删去了悼词中的“突出”二字。
那么,唐棣华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?她又删掉了什么呢?
展开剩余80%黄克诚1902年出生于湖南永兴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。由于体弱多病,他从小生活困难,靠着亲戚们的接济才坚持读了八年的私塾。对黄克诚来说,学习和阅读几乎是生活中唯一的乐趣。18岁时,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县立高等小学,之后又成功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。尽管他的身体瘦弱,外表也很不起眼,但他早早展现出对学习的浓厚兴趣,并取得了良好的学业成绩。
1925年,黄克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。无论是参加北伐战争、湘南起义,还是“反围剿”斗争,他始终奋勇冲锋,成为革命队伍中的骨干力量。尽管身形瘦弱,黄克诚仍然是一位勇敢的将领,在战斗中表现出色。他在新四军担任师长时,依然保持着当年书生模样,衣衫简朴,外貌普通,但这位看似普通的男子,已经在革命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1941年,黄克诚在苏北区结识了当时为新四军筹措粮草的唐棣华。唐棣华原本是山东大学的学生,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开始在青岛从事革命工作。在青岛沦陷后,她被派往苏北进行抗日斗争。唐棣华第一次见到黄克诚时,觉得他像个瘦弱的书生,根本不像一位指挥抗战的将领。尽管如此,黄克诚的学识和气度给唐棣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后来,二人在杨纯的帮助下逐渐产生了感情。
婚后的黄克诚与唐棣华立下了“三章”:夫妻二人必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,不因个人私事影响工作。黄克诚曾深知革命的艰难,所以他提出这些要求并不是无理取闹,而是希望两人共同为国家的未来奋斗。
尽管黄克诚身材瘦弱,但他有着异常敏锐的战略眼光,这也为他赢得了“千里眼”的称号。1930年,黄克诚在红五军担任政治委员时,反对中央的“城市攻坚战”计划,认为这会造成重大损失,最终被撤职。然而,黄克诚的预测被证明是正确的,红军在城市战斗中遭遇了重创。此后,黄克诚以其深邃的战略眼光在多个历史节点作出了关键决策,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后,他坚信东北是党建立战后根据地的最佳选择,最终成功带领部队进驻东北。
1949年,黄克诚在解放战争中为东北的解放立下赫赫战功。建国后,他担任湖南省委书记,努力将国家的利益和廉洁自律放在首位。他的家庭生活简朴,极力反对奢华。他明确要求家人不因自己的职务享受不当的特权,这一坚持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。
即使身患疾病,黄克诚依然坚守工作岗位。在1977年,黄克诚回到北京担任军委顾问,尽管身体不佳,他仍然坚持严格要求自己。对待生活的态度也非常朴素,他坚决反对为他花费过多的公共资金,尤其是在为自己改善生活条件方面。
黄克诚一生坚持原则,做事公正、廉洁,这使他成为党的楷模。即使在他去世后,很多人依然怀念他身上的高尚品质。在追悼会上,唐棣华删除悼词中的“突出”二字,正是因为黄克诚从未追求过个人的荣誉和赞扬,他的贡献不求回报,始终保持着谦逊和低调。
黄克诚大将的经历展示了一个革命者从普通书生到卓越将领的转变。他的智慧、坚定和廉洁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,成为一代人的楷模。
发布于:天津市贝格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